首页>检索页>当前

交流互鉴点亮中希文明之光

发布时间:2024-02-06 作者:崔延强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神州学人》

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并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并阐释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新文明观:“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对文明交流互鉴进行重要阐述,指出要以“文明交流互鉴”代替西方的“文明冲突学说”,用新时代中国的文明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image.png

中希文明互鉴中心(简称“中心”)的设计理念即源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文明交流互鉴”为核心的新时代中国文明观。中心的筹建始于2019年中希两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2019年,中希两国领导人多次互访,共同提出要在两国之间加强文明交流互鉴。11月,习近平主席对希腊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元首一致同意,巩固政治互信,深化务实合作,促进文明对话,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东西方文明古国的智慧。

2020年起,中希两国外交部、教育部积极落实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组织推动中心的筹建工作。雅典大学牵头亚里士多德大学、帕特雷大学和克里特大学在雅典成立“希腊-中国文明互鉴中心”,西南大学牵头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和四川大学,在中国组织筹建“中国-希腊文明互鉴中心”。中希双方实时在线沟通工作进展,筹建工作进展顺利。2021年10月,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与希腊外长登迪亚斯联合向国际社会宣布,中希双方已同意共建中希文明互鉴中心。2022年8月,王毅与登迪亚斯共同提出要“筹建好中希文明互鉴研究中心,打造高水平文明合作成果”,并将其正式列入两国3年合作计划。

2023年1月,中心希方理事会成员致函中方领导人,汇报了中心筹备的进展和规划。2月,中心成立仪式在希腊雅典隆重举行。成立仪式上,中国和希腊两国副总理为中心揭牌,并宣读了习近平主席致希腊学者的复信。习近平主席在复信中对中心的建立表示祝贺,并高度评价了中希建立文明互鉴中心的重大意义,再次倡导各文明加强交流互鉴,用好一切文明的精华,化解人类文明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这必将有力引领百年变局下多元文明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西南大学具有希腊研究的悠久传统,20世纪50年代,中国比较文学之父吴宓于西南师范学院(西南大学前身)首倡对中希文明进行比较研究;此后,孙培良、王兴运等前辈继续开拓,奠定了雄厚的学科基础。据此,2017年,西南大学希腊研究中心成立,并成为教育部备案的区域国别研究基地;同年,希腊雅典大学维尔维达基斯教授(即习近平主席复信学者)访问西南大学;2018年12月,希腊伯罗奔尼撒省省长塔图里斯访问西南大学;2020年11月,中希文明互鉴中心第一次筹备会召开;2021年12月,西南大学通过希腊国家认证委员会的认证;2022年5月,中希文明互鉴中心第二次筹备会召开;同月,“中国-希腊文明比较”联合硕士项目签约仪式举行,目前首届学生已入学就读;2023年2月,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揭牌仪式在希腊雅典举行;同年4月,西南大学组团赴希腊参加中希文明交流互鉴暨国际“中文日”活动。

中心以“文明互鉴”为根本理念,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使命,融千年历史的厚度和文明互鉴的高度为一体,通过学术研究和推广、国际联合人才培养、中外人文交流和数字化建设,促进中国和世界的相互理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球文明倡议”和宣传文化思想,为文化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过去一年,中心全力以赴、聚力攻坚,高标准开局起步。

一是聚力开展学术研究和推广。西南大学牵头中国、希腊的8所高校,协同中国教育部、外交部、国家版本馆,希腊德尔菲欧洲文化中心等单位,在重庆、北京、雅典、帕特雷、德尔菲等地举办多场学术会议,深入探讨文明互鉴与文化强国建设,东西方文明的起源、演进和基本概念比较等重要问题。积极推动中国、希腊的学者和全球学者互访,推出学术研究工程首批成果,由中心专家四川大学李勇先教授翻译、巴蜀书社和西南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共计202册的《丝绸之路中外医学交流文献丛书》于2023年11月举办新书发布会,2024年5月即将推出学术研究工程第二批成果,并申办《文明互鉴》国际学术期刊。希腊方面,据维尔维达基斯教授介绍,中心成员单位之一克里特大学正在筹拍一部关于希腊和中国古代医学史的纪录片;帕特雷大学推出一系列比较视野下以希腊和中国哲学史为主题的出版物。

二是聚力实施国际联合人才培养。西南大学牵头的“中国-希腊文明比较”联合硕士项目已经启动,首批17名中外硕士、10名博士已顺利入读。该项目为国内首个落实全球文明倡议、培养文明互鉴类人才硕士项目,也是目前全球首个致力于推动中希两大文明比较的项目,受到学界以及国内外各界广泛关注。希腊方面,帕特雷大学和克里特大学举办比较哲学研究方向的夏令营,多国专家和学生参与其中。其间进行的研究水平高、独创性强,参与的学生表示收获满满,燃起了对希腊和中国哲学的研究热情。

三是聚力推动中外人文交流互鉴。中心在德尔菲欧洲文化中心举办国际暑期学校,与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联合举办“中希文明互鉴青年交流会”,组织中国高校学生到希腊雅典、帕特雷和奥林匹亚等地,体验希腊文化,传播中华文明。深度参与中宣部和四川省联合举办的金熊猫国际文化论坛,中宣部、教育部与山东省联合举办的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以及中宣部和北京市联合举办的北京文化论坛等大型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面向未来,中心精心谋划、精细落实,高质量深耕细作。

一是突出学术研究推广的引领性。中心计划立足重庆,打造“文明互鉴”品牌国际论坛,启动“文明互鉴”国际学者项目,推出“陆海叙事”系列学术文化产品;建成高水平区域国别联合研究院,打造国家级高端智库。希腊方面计划进一步增加交流活动,深化交流成果,同时拓展交流合作领域,在历史学、艺术学、比较语言学、文学、考古学研究以及电影、戏剧、纪录片等方面展开合作。

二是突出人才联合培养的示范性。计划在做好“中国-希腊文明比较”联合硕士项目的同时,积极探索国际事务(东南欧研究)联合硕士培养项目,申报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积极扩大项目范围,辐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西南地区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希腊方面,中心最重要的计划之一是从雅典大学开始,帮助希腊各个大学开设汉学和中国研究相关课程。

三是突出中外人文交流的标志性。计划与市有关部门、市属高校、科研院所一道,将中心建成中国-希腊人文交流基地和重庆-东南欧人文交流基地,将中方研究基地打造成重庆对外开放的标识,同步推进打造希腊研究基地。

四是突出数字化变革赋能的前瞻性。计划用数字化赋能中心长远发展,建成文明互鉴综合大楼,建设中华(巴渝)文化数字体验基地和文明互鉴专题数据库,深度融入数字重庆建设。

习近平主席在给希腊学者的复信中指出,历史充分证明,只要坚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人类文明就能不断发展繁荣。文明交流互鉴不仅有助于自身文明的发展,更能够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文明交流互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化解人类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唯有世界文明携手应对。(作者 崔延强系中希文明互鉴中心中方主任)

来源:《神州学人》(2024年第2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